巴中经开区到化成镇的清风大道贯通后,化成镇及化成水库就洞开在巴城后门。由此,化成水库的地位、功能和作用不可同日而语,需要重新审视。近日,巴中市政协医卫农工界别联组部分委员,认真学习巴中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深刻领会构建“3+2”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建成“秦巴山片区重要中心城市”和“现代森林公园城市”等重大发展战略,通过调研思考,特提出规划建设化湖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议。主要基于三点:
一、规划建设化湖城市湿地公园,是发挥绿色生态优势,彰显巴城特色的需要。纵观四川省内各市州城市,城边有中型水库的城市没有几个,近距离有森林公园的城市也不多,而巴城二者兼具,四川独有。化成水库作为巴城第二水源,建设湿地公园,既是对巴城饮用水源的保护,又是对水库功能的扬长。如果将化成水库与水库北部的天马山国家森林公园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的话,那将是巴城巨大的“肺”和“后花园”。而且围绕化成水库的交通大环线建成后,天马山国家森林公园更是巴中重要的康养基地。因此,规划建设化湖城市湿地公园,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建设绿色巴中,让化湖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于巴城特色彰显、于巴城品质提升、于生态绿色产业发展,均兼而有利,可实现多赢。
二、规划建设化湖城市湿地公园,是建成秦巴山片区重要中心城市,提高巴城首位度的需要。巴中作为秦巴山片区中心城市,这是国家层面对巴中和巴城的定位。就目前而言,与十堰、汉中相比,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社会事业、民生改善,巴中都是最弱和最差的。这也是巴城的软胁和巴城人民的心病。如何赶超?规划建设化湖城市湿地公园就是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放眼全国各地,自2003年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认证以来,通过审批的已有49个,其中四川有广元南河国家湿地公园、西昌邛海国家湿地公园,这些湿地公园建成后,都成为当地标志性的城市名片。建成化湖城市湿地公园,可以为秦巴山片区重要中心城市增色,可以为提高巴城首位度加分,这其中蕴含的促进巴中形成投资的“洼地”、创业的“高地”、发展的“宝地”,吸引更多的人才流、资金流和技术流等发展机遇是不可估量的。
三、规划建设化湖城市湿地公园,是立足民生改善,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需要。根据“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要把巴城建成面积90平方公里、人口90万的新兴城市。届时,节假之日,人往何处走,客往何处带?而且,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市民对这方面的需求更多更高,现有的和规划中的公园、广场、游园已远远不能满足。如果规划建设化湖城市湿地公园,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巴城市民休闲有走的、来客有看的、出门有说的,幸福指数将大大提升。
为此,我们建议巴中市委、市政府将建设化湖城市湿地公园纳入巴城总体规划、“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巴中市旅游发展规划来统筹考虑,遵循“三退三进三主体”的基本思路,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用5年时间初步建成并开始运营。
所谓“三退”,即把化成现有的人口、土地和场镇退出化湖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区。一是将化成场镇和化湖周边800—1000米范围划为湿地公园规划区,其中的居住人口全部退出,安置到兴文经开区,这样既能有效盘活兴文经开区尚未开发的土地资源,又能尽快化解兴文经开区现有的房地产库存;二是化成场镇及化湖周边的土地全部退出来后,立即拆除与湿地公园建设不相符的房屋、道路、管网等工程设施,停止湿地公园规划区的农牧业发展;三是将化成镇党政中心迁至兴文新区,逐步弱化萎缩化成老镇的行政中心和场镇功能,让老场镇与湿地公园的要求相对接;四是设立化湖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处,由巴中市政府直接管理。
所谓 “三进”,即把无污染绿地、优质水源和具有巴中地域特征的动植物资源纳入化湖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区进行保护。一是坚持“保护优先、科学管理”的原则,通过还草还林、恢复植被、提升水质等措施,让山青水绿、鸟语花香成为湿地公园的自然生态;二是遵循“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结合山水资源,注重地域特色,修建高品质台榭亭阁、湖心长廊、自行车道等人文景观进入湿地公园,借助清风大道连接天马山国家森林公园;三是立足“丰富内涵、提升品位”的原则,结合乡土特色,融合历史文化,让巴中的风土人情、名人典故等文化元素进入湿地公园,将化湖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成为巴城市民和外来客人休闲娱乐、健身养生、旅游观光、科普教育的绝佳去处,打造对外展示幸福美丽巴中形象的靓丽名片。
所谓“三主体”,即明确化湖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和争取命名的责任主体。湿地公园的规划以巴中市规划局为主体,巴中市区相关部门配合完成;湿地公园的建设以巴州区政府为主体,组织相关部门按规划分步实施;湿地公园的争取命名以巴中市林业局为主体,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争取。
以上构想的组织实施虽有一定难度,但符合中央和四川省委、巴中市委的决策精神,符合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符合巴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凡事预则立,为则易。只要我们充分论证、科学研判,精心组织、有序推动,就一定能够建成化湖城市湿地公园。